金属仓库的扩展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合理利用计划圈与工程舰的协同运作。计划圈作为行动基础,需优先覆盖高等级金属资源点,并通过中型或大型工程舰提升采集效率。工程舰的蓝图研究技术值应优先分配给仓库强化和采集加速技能,技术值分配顺序建议为1个采集加速、2个仓库强化,最后补足剩余采集加速,这种配置能显著提升单次采集量和运输效率。
资源采集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动态调整采集策略。基地升级,需逐步淘汰低级工程舰,替换为载货量更大的中型工程舰如721载货型,同时搭配前哨指挥中心缓解爆仓问题。计划圈数量有限时应避免重叠放置,确保每个圈最大化覆盖未开采区域,可通过曲率航行支持减少舰队往返时间。金属资源点的选择需兼顾储量与安全距离,优先开采小行星带内的高密度矿区,并注意在新手保护期结束后为工程舰配置护航舰队。
小型综合工厂、金属炼化工厂等建筑达到8级后,基地基础产量可提升至每小时5.7万金属左右。此类升级需与野外采集同步进行,形成基地产出保底+野外采集爆发的双轨模式。在资源紧张阶段,可通过消耗战获取战利品金属,或参与同盟采集任务按比例分配资源,但需注意此类方式存在较高战术风险。
后期扩展需依赖信息类装备和星系态势机制。装备系统中的仓库扩容模块可直接提升存储上限,而资产小队来访等特殊星系态势能提供临时采集增益。技术储备中的曲率引擎优化可缩短工程舰往返时间,间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金属周转量。需定期评估采集计划效能,当单点资源采集效率下降超过20%时,应及时迁移前哨站至新矿区。
金属仓库的无限扩展本质是资源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需平衡采集、存储、运输三个环节。在舰队配置上建议采用1:6:3的工程舰比例,即1艘多功能舰、6艘采集舰、3艘运输舰的组合。所有扩展行为必须建立在计划圈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策略值枯竭。最终目标是建立闭环资源流,使金属输入速率始终高于科研与建造的消耗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