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保护的核心在于建立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优先级应从基础防御设施建设、资源保障、战略布局和应急响应四个维度进行规划。主城作为核心建筑必须优先保护,其安全直接影响人口供给和其他功能性建筑的运作。炮塔作为基础防御设施应围绕主城部署,形成第一道防线,同时需确保炮塔等级与城市发展同步提升,以应对不同阶段的进攻威胁。
资源区的保护与城市防御同等重要,高产农场、铁矿等关键资源建筑需要纳入防御圈内。资源短缺会直接导致补给中断和部队战斗力下降,因此必须通过商业区的运输功能建立稳定的资源输送线路。在防御布局上,建议将资源生产建筑集中在内圈,外围部署炮塔和部队驻防,形成核心-外围的双层保护结构。军事区的防御优先级需根据战场态势动态调整,陆军基地和空军基地作为部队组建的核心设施应避免暴露在敌方火力范围内。
战略层面的保护需考虑城市间的协同防御。高等级城市应作为区域核心节点,与周边低等级城市形成网状防御体系,通过商业区建立物资调配网络。当某一城市遭受攻击时,周边城市可通过运输队伍快速支援,同时利用炮塔射程形成交叉火力网。火箭炮等远程单位在防守时可发挥群伤优势,配合炮塔对扎堆进攻的敌人造成毁灭性打击,但需注意其易被敌方快速部队针对的弱点。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城市保护的最后保障。需建立包括应急预案、紧急物资储备和快速响应部队在内的整套系统,重点防范资源运输线路被切断的风险。当敌方采用多方位进攻战术时,可通过提前部署的侦察单位获取情报,及时调整防御重心。保护状态的开启时机也需谨慎把握,过早启用会影响城市发展进度,过晚则可能失去防御最佳时机。城市改建为军团城市后,保护责任需由军团成员共同承担,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整体防御效率。